首次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为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各项任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其中,首次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在此消息发布的前一天,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强调,要切实增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切实发挥好核心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举全市之力推进大湾区建设。
一个默契的“神同步”,彰显出深圳强烈的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也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拼图。
对标世界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口聚集、建成区规模、经济体量方面并不吃亏,但在区域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化水平、城市功能、创新能力、环境品质等方面存在不小差距。客观地看,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各个城市的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城市间的协同性、联动性和整体性还不够强。
区域协调发展,实质上是一定范围内城市群的整体发育。行政边界模糊化、区域发展协同化,是成熟的湾区城市群的显著特征。构建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推动体制机制和基础设施对接、城市功能和产业分工协调、区域内部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大湾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还是与国内重要城市群对比,粤港澳大湾区都是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特点,也是其融合发展的最大难点。
粤港澳大湾区应是市场一体化的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靠什么发展起来、活力四射?归根到底是市场的作用、竞争的魅力。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区域合作主要是“自下而上”的,根本动力来自市场和企业。始终坚持市场化方向,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应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原则。构建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最关键的一点是进一步理顺市场机制。市场解决不了的,政府就要顶上去。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为整个区域发展“造环境”,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联通”,推动城市群内部成员从各展所长到协同共进,从各有精彩到共造繁荣,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关键一条是构建“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一直都有“多核心”的说法。在广东省社科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中,已明确提出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核心城市作为支撑,综合带动其他城市协同发展。如今,《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则是国家层面的正式确认。
对于深圳来说,全速转动核心引擎,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既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引领区域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应有担当。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深圳改革开放的“二次创业”,充分发挥核心引擎作用,携手周边城市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深圳要结合自身优势,更好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要抓紧梳理制约深圳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清单,推出一批政策创新;抓紧梳理制定深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清单,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设,以及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建设,打造一批重大平台。其中,特别要充分发挥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的优势,在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释放更大能量;充分发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针对大湾区融合发展中面临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环境“落差”,探索更加合理管用的路径方法和制度安排。
原文网址:http://www.qianhai.org/news/20181204/259.html
信息首发:首次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