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模式”植入陕西自贸区
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的“前海模式”可归纳为:通过降低门槛、压缩成本、改革商事等营造高效便利的营商创业环境;通过扩大开放、促进合作、创新服务等建立急需适用的产融结合渠道;通过强化支撑、过程监管、联动抽查等提供公平有序的市场法治规则。日前,丝路(西安)前海园项目落户西安丝路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这是“前海模式”走出深圳在内地的首次推广。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该领域的改革创新需要做到稳定经济增长与防范金融风险兼顾,以提高其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陕西自贸区成立两年来,累计注册市场主体超过4.4万家,新增注册资本超过6000亿元(其中,外资企业注册资本超过25亿美元),并探索推出了包括“通丝路”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金单制”供应链金融模式等。对比深圳前海开发区,陕西自贸区尚存在外资企业与注册资本数量均偏少、对外贸易在全省份额虽大但对地区经济带动效应有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与产融结合不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有待增强等明显短板。
因此,陕西在自贸区建设中应统筹金融、产业、科技等要素资源,加快促成硬科技金融、能源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等特色产融结合领域,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案例,以此发挥金融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撬动作用,提振陕西实体经济和助推全省“三个经济”发展。
硬科技金融领域
硬科技发展水平代表着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的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成效,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区域角度讲,陕西硬科技资源主要聚集在关中地区;从行业角度看,陕西硬科技主要与军民融合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具有更强的关联性。尽管我省关中地区科技资源富集、军工产业基础雄厚,但是金融对科技与产业的支撑作用非常有限,产融结合不够紧密,以及受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我省自贸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较深圳前海开发区明显偏低。因此,发挥金融对硬科技的支撑,尤其是在陕西具有比较优势的军民融合产业领域加快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为推动硬科技产业发展壮大,在积极推动其与军民融合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协同的同时,还需要强化相应的金融支撑。军民融合领域的科技企业应加快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相关业务积极开展合作,构建符合陕西实际的军民融合产业专营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实现金融机构与军民融合企业制度化、常态化沟通;依托和充实现有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将银企对接等各类融资活动纳入其中;有序推进筛选培育中小科技企业并为其在科创板上市创造便利条件;充分发挥包括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在内的多种金融工具的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硬科技产业发展,助力科技市场与资本市场共生互补;此外,在确保核心资产安全的前提下,适度降低军工企业融资门槛,以满足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通过系统筹划军工企业资产证券化体系设计、探索国企混改过程中的驱动机制、扩大军工产品对外贸易等措施,努力打造硬科技产业的国家名片和实现陕西硬科技产业与金融的有机统一。
榆林气田
能源金融领域
能源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血脉。尽管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陕西能源化工产业占比有所下降,但能化产业作为陕西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短期内尚不能被替代。陕西作为我国的能源大省,陕北国家级能化基地作为陕西能化产业的主要代表,目前正逐步形成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互补并行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陕西省传统金融业对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较小、在运用现代化的金融工具实现能源产业与金融资本结合方面路径单一。随着全省能源化工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升级与产品结构优化,急需大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西安作为陕西自贸区中心片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包括产业、金融等诸多政策优惠,有必要将能源企业的融资需求与金融资本的资金供给有效对接。
为实现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充分抓住“一带一路”政策机遇和利用陕西自贸区建设平台,依托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聚焦做强西北能源金融市场;加快建立并形成产业、科技、金融“三位一体”的现代能源金融贸易模式,并推出基于担保品创新的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等能源金融产品;通过对煤、油、气等化石能源和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分类施策,并加大财政支持、完善配套服务等加快相关科技成果转化,进而促动能源领域关键技术升级和能源产业转型;加快建立与国际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包括负面清单行业管理模式和备案制与核准制相结合的能源金融管理制度框架;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应整合升格原有能源领域的论坛和会展,形成政府部门与有关学(协)会联办的包括能源金融国际高峰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和能源领域技术产品贸易博览会等,为丝路沿线地区能源产融结合树立典范,扩大陕西能源金融贸易影响力。
绿色金融领域
绿色金融是运用现代金融手段解决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的创新举措,是有别于征收环保税费的校正经济负外部性的重要金融工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整体成本,旨在实现经济效率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近年来,陕西在安康市、西安浐灞生态区等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探索绿色金融在推进我国生态屏障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方面的融资路径与模式。同时,需要看到,在绿色金融工具的运用方面仍比较欠缺,利用绿色投资融资等政策对PPP项目的支持力度不够,一些亟待支持需要资金的生态环保项目没有被充分挖掘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为加快推动陕西绿色金融发展,应充分利用国家对自贸区建设的政策支持,健全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加快制定《陕西省绿色金融重点支持产业指南》和《陕西省绿色金融支持的重大项目评估办法》等指引性文件;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制订相关的绿色金融服务方案,以陕西自贸区为核心,探索丝路金融债券试点和建立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与境外金融机构实施联动机制,带动陕西绿色金融领域对外开放;鼓励金融机构依据《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组合运用PPP、ABS、ABN等项目运营与融资模式,设计推出基于担保模式的清洁发展机制(CDM)贷款、碳资产质押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绿色矿山建设及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按照《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在陕南绿色循环发展过程中,加大对绿色城镇化、循环经济、生态农林、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面源污染防治等项目支持力度,从而带动全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和助力农村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文化金融领域
文化金融是立足文化产品创作,实现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是具有文化属性的产业金融创新形式。文化金融与其他产业金融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立足产品属于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作为我国文化强省之一,近年来,陕西文化企业和相关的发展文化金融所需的硬件设施具有了一定雏形,但陕西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文化金融相关的市场信息平台尚不健全,专业化的文化金融服务机构比较缺乏,在一些领域确实存在着文化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囿于资金短缺等因素,企业难以聚焦高质量文化产品创作。
为进一步提升陕西“文化强省”这张名片的含金量,应加快推动我省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融合,创立丝路文化产业供应链金融。同时,针对文化产业“三高一轻”(高成长、高创新、高风险、轻资产)与金融资本“三高一低”(高回报、高杠杆、高风险、低成本)具有一些相近的特点,应重点从消费端入手并结合发展影视旅游、城市改造、特色小镇建设等需求,积极嵌入现代科技要素和建立健全文化产品交易服务体系,对具有稳定现金流的文化企业可利用应收账款设置抵押,以解决其有形资产不足的问题进而发展壮大,并以其为核心创立丝路文化产业供应链金融。此外,一方面,逐步完善对文化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运用专业化授信工具实现对项目风险的科学分析;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可通过银团贷款、组合贷款以及文化产业贷款风险担保产品等设计,分散信贷压力的同时,提高文化产业的风控管理能力,进而提升我省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比重以及有效防范化解文化产业融资风险。
原文网址:http://www.qianhai.org/news/20190917/981.html
信息首发:“前海模式”植入陕西自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