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自贸区怎样打造新“深圳速度”
■开栏语
设立自贸区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随着海南全岛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我国自贸区增至12个。
群雄并起,百舸争流,勾勒出更宽视野、更大格局的新开放版图。
拥有深港合作示范区、自贸区、保税港区三重叠加优势的前海,长于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深圳,毗邻全球金融中心香港,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核心区。在新的开放格局中,从制度创新到新兴业态,从规则体系到要素流动,从产业聚集到企业迭代,其寻找坐标系的过程,正是我国自贸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4月27日,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即将迎来挂牌三周年。今日起,《深圳观察》将开设“前海观潮”版面,立足前海潮头,放眼全国和世界,多角度、多维度观察这一“风向标”。
三天时间能干什么?
34年前,在建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用“三天一层楼”的纪录给出答案。
34年后,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则用“平均三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成果”刷出了新“深圳速度”指标。
持续的制度创新释放出发展红利,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发布的最新成绩单显示:
2012年以来,片区注册企业平均每年都差不多增加一倍。截至今年3月底,片区已累计注册企业16.86万家,平均每天新增88家。其中,世界500强投资设立企业335家,片区注册资金10亿元以上的企业1047家。2017年纳税过千万元企业达549家。
“去年前海每平方公里注册企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提前三年完成规划目标,已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区域。”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说。
这片总面积仅28.2平方公里、几乎是全国面积最小的自贸片区究竟蕴藏着什么能量?快速发展背后的支撑是什么?它将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扮演何种角色?
1 每天新增88家企业
制度创新的红利怎样释放?
将坐标系放在中国深化改革的宏观格局中,我国自贸区并非一般性的“贸易园区”,而是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扩大开放,营造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商业环境。
从挂牌至今年3月底,前海蛇口片区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数358项,即平均3天左右就推出一项。其中全国首创或领先达133项,全国复制推广9项,全省复制推广62项,全市复制推广79项。
在中山大学自贸综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符正平的长期观察中,前海蛇口片区有别于其他片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成了大规模的协同创新机制,“这在全国也是极少见的”。
所谓“协同创新”是指前海形成了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各类创新载体互动的叠加式创新机制。这在打通平台壁垒、避免各部门单打独斗的同时,让创新更贴近市场需求导向。
比如,前海创新外商投资“一口受理”平台,负面清单之外的外企,无需再经过繁琐的审批流程。此外,前海还率先在全国开展资本项目收入的支付审核便利化试点,突破了此前需要向银行逐笔事前提交证明交易真实性的单证资料的管理模式。
企业对高质量营商环境的需求倒逼政府改革,同时企业又借助制度创新成果推出大量新业务、新模式、新产品,完成改进型、突破型创新。“在协同创新中,政府除了予以政策便利,还指导企业不断调换创新模式。制度创新本身也促使企业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前海周大福港货中心曾首创跨境电商和线下购物中心双线并行模式,其总经理朱丽萍这样说。
2 每天7家港企落户
是什么打动了务实的港人?
“深港合作”是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与生俱来的基因。其中,前海处在“香港—深圳—广州”经济发展主轴和沿海功能拓展带的十字交会点,让“一小时生活圈”变为现实。
香港创业团队、凝方绿能公司创始人林恒一每天都在香港与前海间往返,“从元朗过来只要一小时,去香港数码港反而来回花四个钟”。住在香港西北区域的港人,去前海上班都比去中环近。
截至今年3月底,片区累计注册港企8031家,注册资本8937.26亿元。仅去年就新增2482家,几乎每天就有7家港企落户,港企实现的增加值、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占比都接近1/3。汇丰集团、东亚银行、港交所、嘉里集团、周大福等一大批知名港企纷纷落户前海。
然而,在片区开发初期,务实的港人港企仍多持观望态度,对前海的招商并不太感兴趣。局面是如何改变的?“法治创新”和“金融改革”是关键点。
“全国11家粤港澳联营律所有7家在前海,前海法院首创适用香港法律审结经济纠纷案件,这很为港企所称道。”前海香港商会会长林新强介绍。
金融业是香港最有影响力的产业之一,前海的金融改革因而非常受香港关注。在国务院和各部委出台支持前海金融创新72条政策的基础上,前海已率先在全国推动实现跨境双向股权投资、跨境资产转让、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和跨境双向资金池“五个跨境”。
去年12月7日,“CEPA10”框架下获得证监会核准设立的“汇丰前海证券”正式开业,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与前海金控分别占股51%和49%,突破了外资不能控股和单一牌照的限制,并打破了以往外资只能和内地证券公司合资设立投行业务子公司的局限。至此,加上东亚前海证券和此前已经落户的招联消费金融公司、恒生前海基金公司,CEPA框架下金融业对港澳地区开放措施在前海全面落地。
产业聚集后,如人才流动不顺畅,将掣肘产业进一步发展。3月19日,港籍工程师李志健在朋友圈转发了前海管理局官网上的一则公告:在前海工作的港澳居民即日起免办台港澳人员就业证。这意味着,实施超过24年的“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实行就业许可制度”被一举打破,目前在前海就业的数千港澳居民将直接受益。
而此前针对港澳人才最顾虑的“个税”问题,前海在全国首创“对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个税超过15%的部分给予补贴”,已累计发放个税补贴1.35亿元。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许思涛认为,这些政策都将有效推动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快速流动和高效配置。
3 前港—中区—后城
蛇口在下一盘什么棋?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还有另一个独特优势——我国改革开放“开山炮”蛇口纳入自贸区范畴,使片区外溢优势和辐射力激增。
蛇口隶属招商局集团,其在全球21个国家、51个港口布局港口网络,形成较为完善的港口、物流、金融和园区网络,且大都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招商蛇口一直在谋求转型,从过去传统的以港口装卸、仓储物流为主,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探索“前港—中区—后城”新商业模式。
新商业模式中的重要一环是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打造“丝路驿站”,构建集贸易往来、商品集散、金融互通、资源调度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同时在这些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发推广“蛇口样本”,实现自贸区发展与“一带一路”的有效叠加。
2016年6月18日,前海管理局与招商局集团共建合资公司,建立起以法定机构为主导的“政府职能+前海法定机构+蛇口企业机构”新模式,并对招商的前海土地确权,扣除现状保留用地后,招商局剩余2.9平方公里土地。“目前片区清理正在进行,将属于战略型开发。”招商蛇口董事总经理许永军说。
事实上,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与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正是湾区的重要特征。构建以蛇口为原点的国际港口链和自贸区网络,实际看重的就是其辐射力,进而将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打造为外溢型经济发展新高地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核心。
“市委市政府、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将全力支持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蛇口、赤湾、妈湾集装箱码头等招商港群的建设,打造国际性枢纽港。”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田夫也多次强调。
原文网址:http://www.qianhai.org/news/20180424/6.html
信息首发:前海自贸区怎样打造新“深圳速度”